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座向部分的討論

其實雖然我認為夏天可能仍然有需要開空調,但還是希望盡量蓋出節能的房子,之前談到為什麼想要蓋座向正對東西南北的屋子,和基地對齊的部分我還沒有很清楚,對正東西南北向的論點由於之前查過大概整理成以下幾點,希望之後討論用的上:

一、
出自論文摘要--<<不同屋頂型式對建築物頂樓節能之影響-以台北、台中、高雄地區為例>>


(1) 依建築物方位角之節能效果區分

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個地區,建築物在各方位角上之模擬結果,以方位角

270 度之節能效果最佳,方位角 90 度次之,(東西向)而以方位角 0 度及 180 度之節能效

果最差。

(2) 依屋頂傾斜角之節能效果區分

傾斜式屋頂之傾斜角,以最適角減 15 度之節能效果最佳。

附:

據林憲德(2002)之研究顯示,傾斜式屋頂最適當之角度為緯度再加 5 度,一般設
計以不超過最適角度的±15 度為佳


(3) 依氣候區及屋頂型式區分

本研究模擬之建築物依屋頂型式及使用不同之建材共可分為九種,並於北中

南三個氣候區進行模擬與比較,其模擬結果顯示,在各氣候區各類屋頂型式中,

皆以北向單斜式屋頂(泡沫混凝土)模擬所得之空調耗能最低。



二、

肆、集合住宅建築方位與外殼節能設計

根據成大建築研究所林憲德教授之研究,在亞熱帶氣候下,平面的

長寬比越大(較細長)的建築物,由於表面積增多而造成其冷房空調耗能越

大,在基地計畫上作正確的節能配置,以辦公大樓為例,幾乎可節省三、

四成左右的空調耗能量。以台灣地區而言房屋的朝向以南北向最有利,而

以東西向得熱量最多。對於大規模之全面空調的大型建築物,如醫院、辦

公大樓、旅館、及大型展示中心,傳統上為減少接受日射熱得降低空調負

荷,並顧及晝光分布以及通風考量,一般較適宜之長寬比以1:2或1:3之南

北向建築為佳,以降低表面積。但以集合住宅而言,則以細長、表面積多

的建築物型態為佳,使得各規劃空間兼具通風、採光之效果。


三、
未來建屋的型式

之後自己蓋的房子應多為方便移動(可用千斤頂抬到輪車上,以免被檢舉)的小型建築,建造方式大概是用c型鋼或廢鐵結合木構做一個約200x200x200cm的單斜建築單元,視未來使用需求增加,最後可能會變成一個小聚落的方式,這時候對於風向和日照的考慮就更重要,靠近北方的第一排建築可以擋北風,東西走向的建築可以讓白天的海陸風直入,日照方面由於建築之間會有植物,東西向建築可以使植物有充足的日照,而東西向的建築可以讓中間的建築沒有東西曬的問題

//聚落式的座向排列?//



四、
現代建築多依照建地形狀或街道走向而建,就心理層面來說講就是隨著社會態勢起舞,依附在社會架構之下,沒有自主性,若是依據日照走向和風向則是順著自然而為



五、
屋內的體驗,當每一扇窗戶和光線隨著日照變化,能讓人感受到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六、
回到主屋來說,基地由於是橫向的方形,若順著東西向的屋子,朝向南方的正面可以擁有較大的庭園空間

七、
南向單斜屋頂有利於未來設置太陽能板或太陽能熱水器

第二次就設計主軸概念的討論



這間餐廳的需求主要是由於我們想要自由的創作但在環境下我們還沒辦法靠那個賺錢謀生吃是最貼近人最基本物質需求的事而且也最容易親近的事基於不需要踏進美術館就可以接觸到藝術品這樣的想法所以在〝奈烏實驗所手工pizza店〞時期我們就利用我們的pizza店中的各種器具和食物等等向客人解釋我們如何把創作融合進我們的店裡的每樣東西而創作的概念大概是:利用超乎常軌,或是自由延展的方式,把那些處在貫常行為和思考模式的人們,打出她們的常軌之外,等於一種歸零或死去的狀態,思想必須死去後才能重生,也就是一個從被體制奴役、經由覺醒找到自由的過程(有點像駭客任務那樣)而之後我們會利用餐廳工作之餘繼續創作而創作想傳達的中心思想是〝生命應是一體而且平等的〞這樣的一
個觀念。


對於一體平等最初的探討可從我們人與環境的關係來開始,無論是利用攀藤植物達成外遮陽、雙層屋頂,或關注風向日照與建築配置的關係,或假借鴿舍的概念讓人體會到人與動物平行或著體會到不同空間使用可能的方式,都是想強調人與其他生命或自然的一種和諧共存方式雖然夏天可能會熱到需要開冷氣、或冰塊電扇但整體的建築仍然是具有被動式的通風、採光設計


其實我們是偏向建築結構可以從簡單省錢,而功能或內在卻有多元可能的部分出發,並不一定要做出特異的外表,但或許具備特異的內涵,下面從我過去的一些作品表達我摸索與自然互動的可能性的脈絡






大學時期我有一段時間定居在教室的一角,想探討私人與公眾領域的關係,以及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晚上要睡覺時掛起手縫蚊帳帳棚

白天時的睡袋

用膠帶在地上標示領地範圍


做了一艘紙箱潛水艇晚上會睡在裡面,平常放在教室裡,當作私人儲藏室,想去感受我的私人生活與公眾空間的關係,下圖是拿他來做一個象徵突入空間的物體







在蓋亞計畫大樹基地時用附近的竹子和壞掉的帳棚製作印地安帳棚

出入口處有透明塑膠窗可以看向外面,右下角是檢來的窗戶變成小落地窗


在橋頭用老竹子做小雞的育嬰房想嘗試用綁紮、組合的方式製作可以變動、拆卸的結構,之後會把他吊在樹上防野狗,
概念是主要是現在資本主義思維下生產的產品,大多都是不可變動、難以修理,使用者等於是一種被馴化、飼育的狀態,如何從這個體制中解放出來,讓使用者與環境產生互動關係,或也對應到未來會使用這個空間的小雞們,一個仿鳥巢的構造,也就是平等生命的概念





試著用竹編來做小雞雞籠,裡面設定要做迴轉梯,未完成的樣子


蓋亞計畫中做的蛋型雞舍中間突出較粗的竹子是用來固定在樹上仿鳥巢防野狗上面的蓋子是用廢棄寶特瓶一片片織成防雨屋瓦下面有迴旋梯讓雞可以自由進出外表作籠狀防野狗但讓雞可以自由進出,完成後會掛在樹上,嘗試一種與自然自由和平共存的概念的構造





再白屋用附近的竹子做五角星型結構,並使用回收舊衣做帳棚,在裡面排石頭和能量塔,因為當時在探索宇宙自然能量的部分,這個觀念在目前已經被回到物質生命的觀念取代掉,但空間的探索部分仍然有趣,如下面的開孔可以讓狗或人進入,上面則形成開窗





用展覽過後丟棄的廢棄物來製作羊舍(除了螺絲外完全不再購買新的建材),旁邊的斜坡用來支撐屋子順便可以讓羊拔到最高處(羊愛爬高),中間用圓竹當地板,大便會自行滾落到地面,並用斜坡導引到中間方便收集大便,之後拿去當堆肥,廢棄物的回收使用是和自然和諧共存的一種方式,也是對人類對待物質的反思(用過即丟),這件作品腐朽之後被拌進土裡用來改良土壤






用撿來的廢棄木頭製作pizza桌,全部用卡損製作,下面的架子開拆卸,同樣強調可變動性,可維修性,目前已經腐朽回到土壤中


用數條剖開的竹子綁在一起做成有彈性的懸臂,將可拆卸回收的自然物固定在建物上,一種附生的感覺


用糖廠撿到的廢棄木頭做的弧形觀眾椅



進駐在恆春生態農場時到海邊收集的創作備料


用撿來時頭舖的步道
柰特偏愛弧線


用廢料幫生態農場做的指示牌(漂流木,玻璃,三合土基座)



在藍田附近木材行覓得的木棧板,拔除釘子後拿來創作




用木棧板做的雞舍,用螺絲組合,可拆卸維修,
雞舍用鐵網和另外一個空間串間在一起,增加雞的活動空間,同時防野狗,因為我們人現在沒辦法在現場,否則是希望能讓雞在鐵網外的空間能活動

出入口半開時,一樓關閉時可以讓雞從二樓洞口自由進出,由於開口的是往下折,野狗沒辦法從下方入侵



出入口全開,像個舌頭,全開可以清理內部空間,雞舍和結構和屋頂之間的間隙可以幫助關閉時還能通風


雞舍的後門也可以開啟,後門用玻璃增加採光




頂樓後方有留開孔,讓空間封閉時兩層樓可以連通,樓板可以拆卸,方便清理


把一樓樓板下的卡榫抽調後,一樓可以往下張開,也是設計成二樓大便直接倒到一樓,一樓再直接排到地上,仿動物排泄的方式



二樓樓板拆掉後,雞可以直接站在樑上



拆一半的樓板還是ok的,形成另一種空間使用方式

上下樓都緊閉時的樣子,二樓那個v字型的可以卡進旁邊的間隙,作為門鎖

目前在製作中,之後要營運的餐車,麻布袋可以隔熱,之後上面可以做成口袋放植物


本來要自己蓋屋子時撿來的窗戶



上面大概是對故事性的部分提供一些看法,由於這關係到整體創作的風格與設計的脈絡,所以我們大概提出一些論述請您參考一下,感謝您的耐心與理解
我們這幾天會補上一份我們網路上蒐集相關的參考圖,想利用這些圖表達我們可能偏好的一些風格或覺得有趣的點子,想說等這個部分完成後我們再約下一次的討論時間,感謝啦 !




第一次設計理念溝通

想蓋這間屋子的源起

我和奈特(女友)未來會是這棟屋子的使用者 我們兩個都是畢業於長榮視覺藝術系, 畢業後曾經參與蓋亞計畫, 之後再橋頭糖廠賣pizza 然後當街頭藝人, 覺得要自在做創作, 或傳遞自身理念, 在高雄這地方還是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支持最為理想, 因為家裡有地在楠梓, 這個區域又介於以往田園生活及新興都市的交界處,我和女友都很愛吃美食,但又很注意食物的來源和製作過程,所以在外面常常找不到東西吃,覺得吃是人類一像最容易親近且基礎的需求,於是以此為出發點想開一間小餐廳,另設多功能空間,可作為藝廊、二手雜貨、團體活動空間等

雖然老家就在旁邊的舊聚落,但未來會比較想住在新的屋子裡,工作方便,遠離三姑六婆
蓋亞計畫白屋基地
蓋亞計畫大樹基地
奈烏實驗所pizza
街頭藝人



整體環境

這裡古時候似乎是海邊,地名叫下鹽田,應是曬鹽用,然後漸漸泥沙淤積海岸線外移,於是變成種田,目前居民的上一代就是多是種田為主,小時後記憶中的景觀出了舊聚落後就是一整片的田,蜿蜒的小路,高雄大學來到此處後經歷土地重劃,道路變的方正,土地被填上來自月世界的重粘土,種植變得困難
高雄大學學生人數5437人教職員人數583(主要目標客群),其餘附近的學校有援中國小、中山高中,以及一間非常熱鬧的家樂福,居民逛街的熱門去處,最近開始大興土木蓋很多高樓和住宅,零星有些外地人住進來,但看起來並非非常熱門,和一些對關注土地發展的人討論後,了解到看來這些大樓蓋起後極有可能泡沫化,至於未來二三十年後,等台灣破產或被中共接管就未知了
這裡感覺上算是高雄市建築的末端地帶,再過去就會出現農田,附近最熱鬧的地方是楠梓加工區一帶,以及右昌、左營
這附近蓋了許多大樓,但也有許多透天住宅,雖然好像土地賣給大樓建商可以賺很多錢,但我覺得住在大樓生活品質差多了,即使是建地,為什麼不能有水池、有菜園,現在這土地非常的大,未來地價稅若調高了,我不一定能單獨把這裡經營起來,但是至少是讓周圍的人看到,一個理想的居住條件的狀態,一間採光通風和環境和諧共存的住宅,以及不同於現在千篇一綠透天住宅的樣貌,當然最好是能成為一間下位使用者也願意使用,或者吸引相同想法的人來此群聚的狀態
目前建築選在整個基地的右側,基本上若蓋下去這個地方除非整個賣掉否則就只能蓋透天,選再那個位置也是因為那裡遠離十字路口,感覺比較清幽
未來可能因為創作需求,會再用貨櫃屋再作增建,目前的設計除了第一版設計外其餘沒把這部分的配置考慮進去



形狀
以最節省材料的角度出發目前所知的方案是方形,然後參考一篇房屋日曬與座向關聯的論文裡面指出,北向單斜(北邊較高)的屋子最省能源,於是就普遍採用了這個設計

座向

由於預算和土地比較起來土地面積充足建屋預算較緊
得知方形建築若以短邊對著東西向長邊對著南北向可減少房屋熱得所以考慮正對東西南北向在整體土地看來如此一來從外圍進入到房屋正門之前,將有許多的迂迴空間可以製造探索、隱蔽的效果,整個建築的正面不會正對馬路,戶外空間上感覺可以多些變化的空間

風向:
算是離海滿近的,平時風向除了季風影響,多為海陸風,由於我們習性是早睡早起,所以餐廳營業時間,主要為海風時間為主,休息時間陸風為主

空間配置:

廁所,考慮到廁所是潮濕、細菌最容易滋生的地方,想像中的廁所應是背風、採光明亮、非常的通風、寬敞

廚房位置
廚房考慮位在白天海風的下風處,熱氣和氣味在自然通風時較不會蔓延到整個空間內,廚房和部分用餐區銜接,以便和客人互動,但又要能隔起,讓熱源和氣味不能進入其餘室內空間,
第一版的設計

這個設計在做時完全沒考慮預算,只考慮理想中想要的空間,但是後來家人還是提出了預算,所以最後就決定不採用了,這個設計原始檔案在一次電腦損毀後遺失了,所以我再一次但用非正確尺寸的草圖大致描述一下當時的想法,原則上就是想利用目前的空間需求做出順應日曬和風向的配置,然後怎麼利用空間組合的變化,製造出讓人跳出常軌的感受,還有就是利用人移動的路徑產生某種敘事性




第二版設計

由於當時金主說預算約兩百萬,所以就開始想辦法省錢,聽聞造型越單純越省錢,於是就試著用方形來做,並以一些基本法規的角度來做出發,延續前一個設計,想用樓梯和樓中樓製造空間中樓板高差的變化,二樓簍空的部分形成挑高空間
雙層屋頂改為階梯型,人可以自由上去活動,可以爬上雙層屋頂或鑽到裡面,在合法和有趣性做一平衡

廁所設在戶外獨立一間,想要設計出通風和材質最儉樸的廁所的可能,以最便宜的浪版當壁面,地板用沖孔地板上面放小石頭,要清洗的時候就沖水就好了感覺非常方便

由於滿想做出被動式通風的設計,所以樓梯有一個是一路通到屋頂的頂樓,屋頂頂樓採用大量玻璃增加熱量,作為被動式通風的煙囪,這樣下午陽光還會從頂樓閣樓灑到二樓樓中樓感覺不錯,所但擔心這樣成本過高,所以又有另一個直接從廚房接通風管的設計,通風管想未來自己用大號pvc管來做

也有想要在施工前在土裡埋設地下通風管(pvc)來當天然冷氣,但後來被父親友人建築師(x建築師)打槍說台灣濕氣這麼高導進來的氣也不舒服

當時設想地基臨水,客人可以乘著用回收空桶做的小船划到湖心去,但後來發現好像地基都有點怕水所以沒再延續這個想法

由於擔心成本過高,所以許多戶外平台都設想成未來再自己DIY,不過現在知道這樣開窗在審查時可能會遇到問題,因為我想架高

二樓右側的空間和左側的樓中樓故意用樓梯製造落差,而樓中樓和戶外的陽台座位又有落差,製造空間的變化有趣性(因為斜屋頂讓空間有高低剛好有利於這樣的設計)



第三版設計


x建築師看了第二版設計之後,告訴我一樓以上不能營業,不如好好增加一樓的使用空間,所以這個設計主要是想加大一樓餐廳面積並減少二樓使用面積
當時認為在審查後二次增建時再做樓板,所以把樓板預想成可以自由拆卸式的,如此一來一二樓廚房上的樓板可能難以水密,濕氣、熱氣、氣味都會往樓上飄,於是想到解決方式是把一樓廚房獨立出來
考慮到廁所不想有濕氣和排水滲入屋內,把廁所設想在廚房上方的斜屋頂或者餐廳上方的斜屋頂上面,有充足的對外採光和通風,且產生的水會直接從屋頂排水排出去,不用擔心防水問題,但這個設計最後又被檢討增加過多柱子,和壁面過於複雜,這次的雙層屋頂只需要設置在寢室的上方,餐廳的上方等於餐聽斜屋頂的上方再搭一個棚子,人要在南北向的斜屋頂上活動這樣

當時認為在審查後二次增建時再做樓板,所以把樓板預想成可以自由拆卸式的,如此一來一二樓廚房上的樓板可能難以水密,濕氣、熱氣、氣味都會往樓上飄,於是想到解決方式是把一樓廚房獨立出來

原本構想用水平或垂直導風板來設置在走廊以及雙層鐵皮屋頂,後來發現成本太高全部改成用鐵件和鋼索來上植物做攀附,用植物來覆蓋整個建築物的外層,並想說就此不做牆壁的隔熱層和內壁板,也是由於隔熱層多為岩棉及玻璃纖維,不想用這兩種容易潮濕發霉且細微粉塵對肺不好的東西,之後有看到一種ps隔熱板(高壓保力龍板)覺得不錯而且感覺可以自己施工,但又讀到隔熱層只是讓熱量延緩進入的時間,最好還是從外部隔熱


第四版設計

第三版設計被x建築師說是過於複雜反而增加成本,第四版就又開始想辦法簡化餐廳以上的空間,想要全部合成一個空間,但由於廁所還是想在戶外,所以把廁所放置到餐廳東側去,或者架高的地板下,
由於查資料沒有看到可以完全信賴的防水工法,而且在通風、採光、細菌、濕氣的考量下,這幾個設計乾脆把廁所和浴室設想在北向單斜的屋頂上,是打著洗澡水直接從雨水管排掉的主意,並用玻璃窗包覆起來,這樣日曬應該非常足夠,若如第二版設計在廁所鋪小石頭,晚上放熱的地板還可以帶給廁所溫暖的感覺

這個時期並開始對無障礙設施大傷腦筋,由於x建築師從頭到尾都沒有詳細了解本案適用的法規,所以我自己去查,但方向錯誤,一開始就以為必然要申請商用使用執照小吃店舖b3分類,也打電話去建管處詢問無障礙法規,結論是要做戶外無障礙通路,在這個設計中要架高就會產生很長的無障礙坡道,所以設計中也有考慮乾脆放棄架高的方案,但那終究是會失去架高防潮、通風、多功能用途(可以從室內開洞除了可以爬下去外也可以通風)、防淹水、建築特色,所以最後還是想要架高

最後從另外一個建築師打聽到,其實本案用一般住宅申請即可,又可架高,又不需要無障礙設施,也一樣可以營業,不過這已經是做完第五版設計之後的事了

第五版設計

這個版本本來想對於第四版的設計做最後的定案,所以有做模型,但原本想要二次增建的屋頂,x建築師說窗戶預留的洞會無法通過都審,而最後又必須思考一次合法申請的部分,在聽到上一段某建築師打翻整個預設思考架構的法律論點後,有鑒於整個考量點已經偏差,只好再砍掉重練,
現在做了一翻回顧之後,發現之前許多有趣的想法後來都被捨棄掉了@@

第六版設計(尚未執行)
由於之前的設計缺乏一個和建築師密切討論的決策過程,導致一變再變,耗費了許多的時間,法規和之後施工的部分沒有辦法一起考量,所以覺得還是要找一個想法和自己相合的建築師來合作,

目前的設計從四根柱子變成了六根,四根好像還是較省錢,若二樓樓板沒辦法事後增建,只能選擇混凝土加deck板的話,就沒有濕氣和氣味往上飄的問題,不需要把廚房分離出主建築之外,若廁所可以設在二樓陽台上,這樣也就解決廁所通風採光和防水的問題

現在做了一翻回顧之後,發現之前許多有趣的想法後來都被捨棄掉了@@
希望從整體歸零的狀態來重新思考,畢竟之前的設計都是我單方面短時間吸收的知識,須要有更多面向協力完成